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国际制药企业瞄准生物医药觊觎中国市场

日期:2008-09-24   来源:医药经济报   阅读数:271

  生意社9月24日讯 外资的引入,对提升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动本土与跨国企业上下游合作的同时,亦对本土企业构成有力竞争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为国外投资者瞩目,中国医药市场已成为近年来外资进入的重点目标市场,而并购是其争取市场主导权的主要方式。</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可以说,引入外资对提升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并推动本土与跨国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但亦对本土企业构成有力竞争,双方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竞合关系。</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加速入华</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自1980年首家外资企业日本大冢制药落户天津至今,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包括辉瑞、默沙东、罗氏、葛兰素史克、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药企均已在华投资设厂。而中国入世以来,跨国企业的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独资、合资企业遍地开花。截至2006年底,中国医药行业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共3497个,实际利用外资55.94亿美元,合资和外资企业约1500家,占中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总体而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跨国企业主要通过技术授权等手段,利用中国医药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在华设厂和分公司;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主要通过在华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等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三是中国入世后,跨国企业通过加快兼并、重组国内医药企业等手段进行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加大在华的外围技术研发力度。这表明,跨国药企已从过去单纯以注重产业投资为主向产业投资与研发投资并重转变。</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实践表明,外资的进入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了境外品牌医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不少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同时大大带动了中国医药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水平的提高。</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扩张趋势</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近年来,跨国药企纷纷在华展开多种形式的投资行动,扩张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并购最为引人注目,数量和规模逐年上升,其主要特点是——</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一是并购大型生产企业以赢得成本优势。当前,许多跨国药企为在非专利药的生产上获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不断进行兼并重组,其主要目标就是中国大型生产企业。如2004年底荷兰帝斯曼集团表示将与中国医药龙头企业华北制药成立以生产青霉素为主的合资企业;2005年9月,马来西亚制药企业发马有限公司以569万美元收购无锡华源长富药业40%的股权;2007年10月,德国拜耳以10.7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东盛科技公司麾下“白加黑”等三个非处方品牌药。</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二是利用分销领域的龙头企业以扩大在华营销网络。根据中国入世承诺,2004年12月11日起医药流通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外企可在华从事包括采购、仓储、运输、零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所有经营活动。对外资而言,通过并购细分市场内的领先企业,可达到规避进入障碍、节约准入成本,进而全面占有营销渠道的目的。2004年12月,美国美华医药以100万美元的股权全资收购北京万维医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独资进入中国医药分销领域的外资公司;2005年7月,美国博士伦出资2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最大的眼药水生产商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55%的股份;2007年1月,英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和零售公司之一联合博姿宣布与中国第三大药品批发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前者利用广药分销网络实现其在华目标的企图昭然若揭;2007年5月,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又与日本最大的医院药品分销商铃谦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div>
<div align=left>三是瞄准生物医药以抢占研发优势。尽管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占有绝对比重,但随着生物技术研发领域的不断细分,即使是大型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也很难单独完成全部研发工作,只有借助研发外包等形式进行联合攻关,才能分散研发风险,迅速提高创新能力。中国生物制药业虽然起步较晚,却拥有一流的科研人才与成果、丰富的疾病资源、较低的临床试验成本和高效的物流与经销网。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近年来,外资企业已将并购的重点转向研发能力突出、产品市场开发前景广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新兴生物制药企业。如2003年7月,美国百特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与西安力邦制药组建合资公司,专门生产静脉麻醉剂双异丙酚等。</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四是觊觎中药企业以挤占传统中药市场份额。随着近年来欧美替代疗法的广泛兴起和植物药独特作用被重新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在华寻找新的具有市场卖点的传统药产品。由于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医药领域有着严格限制,禁止从事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等,因此,不少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对中药企业的投资型并购,以打“擦边球”的方式获取稀缺中药资源,占据传统中药市场份额。如2004年5月,美国东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以720万美元收购了以生产中药为主的黑龙江松花江药业100%的股权;2005年3月,美国日晖集团对华良药业投资1500万美元,专门开发吉林长白山“北药”资源等。</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五是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以实现与本地优势的嫁接。目前来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一是主要针对中国医药市场进行适应型、专用技术型的非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性研究的比例偏低;二是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无锡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三是倾向于在华设立非法人研发机构,以有利于管理与控制,便于尽快将研发成果商业化。</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在全球新一轮医药产业转移的推动下,跨国药企在华投资行动愈加频繁,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其中,阿斯利康已决定将其原料药生产基地转到中国,这标志着由外资加快进入带来的新竞争格局即将形成。</div>
<div align=left>  深远影响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中国入世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外资在华加速展开各种形式的投资行动,其对中国本土医药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市场控制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资企业在批发、分销、配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生产的药品和进口药品已占全国大城市医药药品年销售额的60%~65%,而将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药品总销售量进行统计,目前外资企业在整个医药产业的总销售额中占据的份额基本维持在27%左右,其中医疗器械市场约80%为外方占有。由于中国医药流通企业普遍存在销售半径短、规模小、流通成本高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弊病,故很容易被外资整合,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率将会进一步提高。</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外资股权控制程度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对外开放,外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参股或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截至2006年底,医药行业外资股权总额为55.94亿美元,而当年中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692亿美元,外资股权控制率约为8.1%。</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外资技术控制程度 中国至今也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西药品牌药。据统计,中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有97.4%为仿制药,新药比例不足3%。整个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div>
<div align=left> </div>
<div align=left>    品牌控制程度 根据发改委数据,目前在中国最畅销的50种药品中有40种是外国品牌药。进口药品从1987年进口丹麦胰岛素开始,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共5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