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重压之下药企顺势弄潮

日期:2008-10-09   来源:医药经济报   阅读数:385

9月22~2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峰会在杭州召开。会上,不少业内专家对当前中国医药行业的形势作了阐述,并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焦点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不做好汤里的老鼠屎


  出席峰会的中华全国工商联医药商会会长卫华诚表示,2007年中国医药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拐点,进入高景气时期。至今年上半年,国家宏观经济偏紧,医药企业的经营同样受到成本和运营费用上升的压力,以及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对持续增长带来的影响,工业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压力加大、财力费用上升、经营现金流下滑的情况,但医药企业的盈利水平依然持续增长。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则分析道,医药行业当前发展中有五个非常好的机遇:一是医疗体制改革将促使普药市场井喷;二是近年来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青睐医药产业;三是药品制剂走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时机已经成熟;四是外包业务和生产转移促进国内生产增长;五是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产业和政策的完善。其中,尤以第一和第五点最为重要。同时他对新农合以及正在铺开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保守匡算后指出,2008年由各级政府出资补给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用于医疗消费的资金可达1600亿~1700亿元,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而通过对中国近年进出贸易摩擦案例的分析,中国医保商会会长周小明总结认为,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失去,医药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出口形势和内部成本压力。此外,国内少数医药企业的质量事故经常成为“一锅好汤里的老鼠屎”,行业出口秩序混乱,成为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


  国际化是手段而非目的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以及全球经济的紧张化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让我们看到“中国已经变成世界的中国”。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企业初步完成了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的积累,国际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突破条件已具备。


  对此于明德表示,近年来医药行业至少在两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研发外包异军突起;二是转移生产越做越大,这两大变化既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又为中国从仿制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提供了跳板。“现在我们已有十多家大企业先后通过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制剂认证,并出口了大量制剂。我们有信心在未来两三年内实现让中国制造的药品制剂为全球更多的人防病治病的目标。”


  事实上,外企已完全走进中国,国内企业对于走出去也是雄心勃勃。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陈友钢在会上提醒说:所谓国际化,只是中国企业发展中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中国某些大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往往把国际化当作最终目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失败,或者变成国际化的鸡肋。“不是任何企业都需要走国际化道路,也不是只要是国际化的企业就有多么值得肯定。通过国际化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业绩,才是最终目的。”


  一顶帽子大家戴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化还是其他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对产品市场的控制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都非常关键。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第一点,但第二点往往需要更多资金、技术和政策的配套。


  近年来,国家鼓励药企创新发展,地方政府也是各出奇招。杭州市副市长沈坚在会上表示,杭州目前有7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和10余个研发中心,已形成技术孵化、投资到产业化的一条龙。同时,市政府制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为又快又好地发展医药产业,建设“新药港”提供了保障。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立康进一步解释说,2003年起,他们实施以建设信息港、新药港等为重点的“一号工程”,支持、鼓励“新药港”企业自主研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并在市内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项目的建设。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授予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称号,如果此后国家对产业基地有任何优惠政策,杭州其他地区也可获得同样优惠,即所谓的“一顶帽子大家戴”。


  有关人士评价道,这是对国家政策的灵活应用。在今年年初授予的8个“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像这样借着国家金字招牌优势抱团生存的不乏案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中国是制药大国,但从来不是制药强国。中国固有的成本优势,一度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而今,医药出口贸易想继续以初级化工产品和基础原料药为主打赚取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产品升级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