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亟需创新突破 两大短板待补

日期:2018-03-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数:358

最近,几个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论坛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2020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

业内人士和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自主创新,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着力,尽快形成追赶实力。

欧美少数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生物技术药品数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纪世界医药的产业化正逐步进入投资收获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许多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美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持续增加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日本制定的“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欧盟科技发展第六个框架将45%的研究开发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英国政府早在1981年就设立了“生物技术协调指导委员会”,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界、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新加坡制定了“五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规划,5年内将拨款30亿新元资助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印度成立了生物技术部,每年投入6000万美元至7000万美元用于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20世纪90年代古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生物技术投资计划”,投入10亿美元发展生物技术产业,10年来已取得400多项专利,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到英国等20多个国家,直接促进了古巴经济的繁荣。

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比重,处于产业主导地位。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其中76%集中在欧美,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3%,而亚太地区的销售额仅占全球的3%左右。美国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其开发的产品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全球70%以上。大的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跨国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所占比重不断增长,现代医药产业的集中度逐年上升,跨国企业的垄断程度不断加大。在产品市场领域,单品种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也呈现不断增高趋势。

再鼎医药负责人说,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R&D投入占59%,其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

据统计,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至18%之间,而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则在20%以上,对于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投入比重更大。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也为了获取新药或是直接掌握新技术,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企业以及大型制药企业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和重组热潮,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元禾原点基金合伙人赵群说,“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前期投资巨大,风险也很大,需要跨国制药巨头之间、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结盟并联合进行投资。”

资料显示,被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中有一半是通过合作的方式研制成功的。这种加强合作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战略同盟促成生物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由于大部分生物技术产品及生产技术掌握在新生的生物技术企业手中,为保持新药研发的持续性,几乎所有的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由这些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这种模式成功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创新药品开发采用委托外包策略。为了缩短创新药品开发时间,近几年许多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开始和一些小型公司结成技术联盟,将技术性强的研究开发内容,分包给具有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完成。

据CenterWatch公司统计,目前“委托研究机构”(CRO)公司已承担了美国市场将近1/3的新型药物开发的组织工作。CRO已经成为制药企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正以其低成本、专业化和高效率的运作方式,受到生物技术及制药公司的高度重视。

自主创新为生物制药发展关键

据预测,2022年全球生物药市场将达3260亿美元,迅疾发展的生物药无疑将成为极具前景和投资价值的科技领域。在资本市场,1995年至2017年,NBI(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的涨幅为1875.8%,远超过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426.2%)。在过去22年中的13年里,NBI(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涨幅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近十年,生物技术股表现明显超出标准普尔500,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开启了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股的第二次热情追捧。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支持局限在产品开发进入成熟阶段,已经获得一定盈利的企业,这显然无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的能力。境内优秀的生物医药公司大量流失海外,在我国香港地区、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境外交易所上市并以股权融资的境内生物医药公司市值已达2500亿美元。

一个让国内生物制药企业振奋的消息来临:2月23日,港交所发布了鼓励新兴和创新产业公司在联交所上市的市场咨询文件。

中金研究所分析认为,此次港交所要对上市规则做出重大修订,与过去几年全球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并崛起一大批“新经济”公司有直接关系。这从新兴产业在经济中与日俱增的地位、“新经济”板块盈利和表现的大幅领先优势中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生物医药股权投资机构人士则表示,仍然对香港一年可以消化多少家尚未盈利的生物技术企业进行IPO表示疑问。去年美国有超过30家生物技术企业完成IPO,处于40年来较高水平。

中金公司有关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大多数的国内生物技术企业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对于尚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对产品预期现金流进行折现是较为合理的估值方式。进一步来说,就是对产品进行专业研究,判断其未来收入峰值、预期现金流趋势,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科学性及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因此对投资者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估值方式已经被欧美成熟资本市场及众多大药企进行授权引进项目评估时所使用。

业内人士表示,受限于退出渠道及境外投资审批,许多初创型生物技术企业为了能够较快的IPO,纷纷选择搭建海外红筹架构,引进美元基金,以期在纳斯达克上市,因此人民币基金面临着“投不进,退不出”的尴尬境地。那么随着香港市场允许尚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上市,并且以境内架构在香港IPO的企业中方投资者也可以在港交所退出,是否会有利于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或许是投资者下一步需要斟酌的问题。

权威报告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是全球趋势,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发达国家地区持有94%以上的专利,尤其是美国占有世界近六成生物药专利。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加起来的专利占有率还不足6%。

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销售排名前十大药品中有7个生物药,其中6个是单抗。而据权威预测,到2025年,生物药将在全球卖的最好的100个药里占据57个。这样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中外药企的广泛关注。

“美国目前批准的生物药,一共是303个。中国到现在还是生理盐水、葡萄糖卖的最好。”中国科学院分子遗传学专家俞德超教授表示,今天我们有23个品种上市,23个里面13个是进口的,中国人自己造10个,且只有一个单克隆抗体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83%的市场是进口药的市场。

“生物医药所需要的技术与资金是个坎,不是谁想玩就能玩的。”俞德超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目前在生物药方面的落后,首先是自主创新不足,其次是生物药品质量欠佳,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中国造的生物药出口是零。第三个原因则是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小。

Endpoints News发布的2016年全球研发投入TOP15制药企业排行榜中,Roche(罗氏)位居榜首,研发投入高达114.1亿美元,排名15位的Takeda(武田制药)研发投入为31亿美元。如果将我国A股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看作一个企业,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