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制药企业为什么做不强

日期:2014-12-16   来源:中国医药联盟   阅读数:66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重组的转折期,进行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医药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医药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企业怎么样才能做大做强?能在制药行业中成为佼佼者,立足于制药企业的群榜之首,成了制药企业的经常性的讨论话题。

数年前规模差不多的制药企业,为什么现在有的已经几十亿、上百亿的年产值,而大部份仍然是几千万、一两个亿的年产值,

之所有这么大的差距,从表面上看原因多种多样,理由成千上万,其实通过资料的整理,认真的分析,真是原因只有三个

一、营销模式、企业文化、资源整合契合度较低。

处方药早些年制药企业大部分是采用底价招商模式,后来扬子江、以岭、天士力、步长等企业采用直营模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很多企业蠢蠢欲动,纷纷效仿, 但成功者却廖廖无几,有的企业折腾个来回,又转回底价招商模式。北方有家上市企业 一直坚持做底价招商模式,数年前产值就超过十亿。这是怎么回事?

处方药市场销售主要以准入、开发、上量三各关键点进行操作。招商模式是通过底价大量让利 ,以借力换取代理商的人脉关系资源、市场操作资源为企业所用,从而间接实现上述三个关键。当企业要直营时,企业表面利润更大了,对市场的控制更直接了,理论上能产生更大的销量。现实中,企业抛弃代理商的人脉关系资源、市场操作资源,能不能弥补并挖掘到更好的资源,这是关键。做好了,当然就转型成功 ,做不好,就注定失败。成功转型者,首先是业务人员要大量增加,并且要具备点对点的人脉关系资源,比如能和招标办说上话,能让医药领导开绿灯,还要有打动医生的硬功夫;而转型失败者,多是在没搞清楚这些问题,不具备这些资源时就盲目转型导致。自建队伍的难处还可能有作为公司的专职人员,不能有公司以外的收入,当公司的产品资源不足于提供达到员工期望值的报酬时,还要员工服从各种管理,人心容易产生波动,工作效率下降,将形成不良循环;而招到的代理商可以接多个厂家的品种,还是做那些医院,不影响工作效率,但收入上去了,对厂家的产品基本上都会认真操作。招标也是这个道理,代理商更多的品种去做工作,其成本是更低的。                

处方药市场直营模式,会有很多临机性费用,如果企业的内部审批过于冗长,或支付费用时不够及时等等,都会贻误市场,使业绩比做招商时还差。而那个采用招商模式做到年产值十亿的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些,而专心做好对代理商的服务,精益求精,从而不断吸纳那些最优质的代理商,把借力这件事做到极致所致。再说说杨子江、以岭、天士力、步长这些企业,从国家要求药品招标时,他们在产品资源上就下足了功夫,以独家、专利、单独定价等品种,以利于产品以较好价格中标,一直有心脑血管主干科类产品,以利于产品上量。他们在建立人脉关系时,也是大手笔、高效率,给予员工极大的费用自主权,他们采用的大投入、高产出的策略。当有的企业还在为一笔小额费用纠结于程序是否要更严谨时,人家已经把这些资源先占有了。因此,处方药操作采用什么模式,一定要和企业自身的产品资源、人力资源、人脉关系资源相契合,还要和企业制度和文化相契合。

OTC药品营销模式相比处方药模式要多一些,有完全靠低价致胜的大流通模式,市场保护的底价招商模式,自建队伍一、二级商分销模式,广告拉动模式,控销直供模式模式等等。

在修正大包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后,许多的企业也是闻风而动,一时间,药店经理这样描述:“现在做药店的0TC代表川流不息犹如赶集,”,但学修正的,成功也是少之又少,葵花药业算一个,仁和药业算一个。

葵花药业、仁和药业的成功,是依据自身的企业资源和文化,做了多处改良。这两个企业主要依靠长年在央视和各大卫视广告、墙体、车体广告拉动成就了企业的品牌,也认识到自身作为后来者的某些不足,放下身段,至少采取了三项改良措施;

一是承包;只让地、县两级人员承包,省总及以上人员仍然是提成制,因为自身企业员工,尤其是中高层员工,长期实行的是工资提成制,猛然一下大包可能压力会过大,一时难适应,可能导致发挥不佳。而直接操作市场的地县经理做到了大包,从葵花药业最早的组织架构中就能看出当时的游击队组,可以说实质上已符合大包的核心精神;

二是贴牌销售;因为仁和药业认识到自身产品资源的不足,只有通过引进更多适合药店的品种,提供充足的弹药,以让员工在一线能更好的拚杀。厂家虽然自身品种较多,但不一定都是当下药店畅销品种,而引进品种时,则是哪个畅销引进哪个,劣势反而变成了优势,都贴了仁和商标,产品的品牌号召力依然不变。    

三是培训;成立培训部,为一线提供实效支持;考虑到作为新模式的后来者,有必要让队伍的市场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提高,以获得在竞争中更有利的位置,培训为市场的操作打下了规范化的基础。

很多模仿修正模式的制药企业,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在关键的地方出现了错误:

一:自身产品资源全部拿出来给一支队伍做都不一定吃得饱,还要分成几根线、几支队伍做,因为他听说修正有十多个事业部,但他没去研究修正品牌是用多少广告费堆起来的?他也没去参考修正一个事业部有多少个品种?而作为品牌更小者和营销模式模仿者,你只能比他品种更多,才能增加胜算;

二:企业一直采用的工资、费用、提成制,一改大包模式,就让省总、大区经理没有工资、没有费用,直接做预付款,且没有授信!试问,你曾经的高管过惯了以前那种两手不沾水的日子,一下子要他过河,能适应得过来吗?除非企业以前的市场基础非常好,有看得见高报酬等着他。

三:承包后,本应当由总部做的服务后勤工作水准反而降低了。他的理论是降低固定费用,所以要减人。问题是刚转型,资料、文件、票据传递、发货等应要求更高,给予更好支持,才能使转型更顺、更好!而有些企业内部管理很乱,就连基本的数据都核对不清楚,更不用说财务的处理账目的能力了。

因此,无论是处方药还是OTC药品的操作,都必须采用和企业自身资源、文化契合度高的营销模式,盲目跟风他家企业模式不可取。如果认定一种先进的模式,就必须先将新模式要求的企业资源配置到位,同时营造与新模式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能配置的资源和现成的文化,达不到让新模式的要求,就不如将原模式研究透,做到更好。

二、企业公信力和执行力不强。

很多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会说本企业的执行力不强,从而怪罪员工。但执行力不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企业的公信力不强。

先说企业内部。有不少落后的企业,明明资金没有问题,但时不时会迟发、少发、错发员工工资、费用、提成等。当查找原因时,要么是有高管没签字,要么是财务很忙,要么是哪个人有些什么私事,你会发现这些原因,根本就无关紧要,继续往下探讨,你会发现:其实是那些可以影响发工资、费用、提成的人,根本就不把迟发、少发、错发当回事。反正会发,错了也可以纠正,没什么关系。还有,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这时应当奖励了,却没见奖励,有时确实奖励了,但与规章、制度上定的有出入,也没人做出解释;这时应当处罚了,也没见处罚或者处罚尺度不符合规章制度。

出现这些公信力缺失的事,员工还会在意执行力好不好吗?反正我执行的好,企业也未必严格按制度奖励,我执行的差,企业也未必严格按制度处罚。

企业外部。如果企业告诉客户,这次活动销售多少,公司就配多少礼品,可当客户真正做到时,公司的奖礼品迟迟不到,三催四请后,客户会怎么想?下次你再要客户配合你企业做什么时,客户一定不会很好的配合了。当下次客户在医院需要企业支持费用的学术推广会时,一定会先找那些他认为公信力更好的企业;当下次客户要在药店做堆头陈列促销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不是没有公信力的企业。客户就那么一点一点地偏向竞争厂家,直到最后完全失去这个客户。

诚然,企业要建立公信力,是个长期过程,而要失去公信力,只需一夜之间。有些企业会说:有时是员工先失信,有时是合作伙伴先失信,企业才后失信的。我想说的是,失信就是失信,谁先谁后,不会改变失信的本质,也不会减少失信的危害。因此不要让少数员工或合作伙伴的不讲信用,而影响到企业建立公信力的整体和长远战略。建立公信力,短期内企业会吃些小亏,但从整体和长远讲,企业会得到更多。企业要意识到没有公信力的巨大危害,企业公信力不强,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执行就不强,再导致企业公信力更弱,就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公信力一旦形成,无论员工或合作伙伴都知道,做得好,企业的奖励一定会及时足额的到位,做得不好,企业也会按约定及时兑现那些不好的东西,包括处罚。那么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执行力当然会很强,和公司的配合度当然会很高。              

三、用人和报酬分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