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优化聚集效应

日期:2008-09-16   来源:医药经济报   阅读数:478

在仿制品种达到97%的中国医药市场,创新药就如同一个新生儿,初出茅庐。如何为这个“新生儿”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无疑是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张江“药谷”的出现为彷徨中的产业创新带来了希望。

  


  我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更是药品消费大国。但是,目前我国生产的药品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品趋同严重,药物仿制多,创新少,出现市场混乱、资金不足、创新性低的情况。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加强我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应该更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发展,努力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之一的更高发展要求。


  “自主创新”的呼声虽然响亮,实际上却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个体企业的创新热情在资金的投入、科研的积累、政策的支持等问题面前显得极为薄弱。而高新技术区的出现,特别是上海张江“药谷”的出现,给拥有创新信念却能力不足的医药企业带来了希望。


  


  产业模式转型  


  构建一个涵盖“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张江的早期规划蓝图。以构建一条以全球制药前20强跨国公司为支撑点,以国内知名医药企业为支撑面,以中小创新企业为基本面,以及由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大学为研发支柱的产学研共聚互融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为目标。这使得当时寸步难行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突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所(中科院药物所)+1校(上海中医药大学)+30家研究中心”的组织框架已经构建完成,张江“药谷”在国内率先构筑起了以国家级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政府的有力支持并集科研力量、资本运作或资源条件等多方面优势的“药谷”,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这种新型模式的出现,在医药产业结构和科研体制领域引发了根本性改变,单一企业从决定性角色向生产环节回归。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架构下,这种模式极有可能取代个体企业,在药物自主创新的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同时,上海张江独特的模式扩大了“政府重视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现有产业”、“人力资源”等外部资源的投入空间。


  


  药企群落,科技集中  


  具备良好外部环境的上海张江“药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驻其中。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辉瑞、葛兰素史克、日本荣研等世界前20位的制药公司先后在张江设立研发中心。加上国内研究机构和大学也纷纷在“药谷”拓展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的合作,从而提高了中国药物创新水平。例如: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展开合作,前者通过其在天然产物分离、鉴定和新药自主研发方面的优势,促使后者在中国创新药物发现重大项目中确立领先地位。


  而与此同时,全国各中小型医药企业纷纷向张江“药谷”聚集,一条上、中、下游联系紧密的产业链也在悄然形成。在资源聚集时,如何才能优化资源,如何才能不造成人才和资金浪费,这是对张江“药谷”的一大考验。


  制药领域要求成果集成,也需要专业分工细化。组织松散、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战略筹划和信息沟通、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再多的政府支持、盈利热情和资本运作都不能化解“药谷”变“低谷”的危机。然而,张江“药谷”却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点。


  


  人才回归与聚集  


  上海张江已经具备了建立世界一流生命科学行业集群的条件,有望成为下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随着跨国企业进驻张江“药谷”,外国机构高精尖人才也聚集上海张江。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施瓦茨教授来到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他认为这里具备世界一流的细胞电生理仪器,还有能够互动合作的中国同事和思维敏捷的青年学生,更有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多个有求必应的研究中心,“药谷”与中国传统医学一样充满吸引力。“伟哥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也选择张江作为他创业的大本营。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前总裁威廉·凯勒退休后更是干脆留在上海,以高级顾问的身份继续参与“药谷”的发展。


  我国海外留学的医药顶尖人才也纷纷在张江创办自己的企业。而外企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潮流,无疑给中国自主创新事业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短短十年间,张江“药谷”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创造了30个创新药物并创造了近百亿元的年产值,引导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这一事实表明,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正确路径。


  在张江“药谷”迅猛发展的同时,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在崛起。全国各地的高新科技园区也慢慢发展起来,如:深圳高新科技园区、大连高新科技园区等。这在我国的药物自主创新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其中,上海张江“药谷”的发展经验在众多高新区中显然具有代表性,张江“药谷”是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发展,更容易被借鉴。


  链接:


  张江“药谷”大事记


    1996年8月 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药品监督局和上海市政府在张江共同发起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中科院也于同年加盟建设,张江“药谷”从此得名。


  2004年 上海市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基地和上海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在上海张江成立。


  2005年10月 上海诺美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注册成立,目前已被香港晨兴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目前正在”透皮增强肽”技术平台上开发一系列透皮给药产品,希望能够早日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2006年11月6日 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的全球第8大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张江。


  近日,上海举办“研发外包与创新药物研发2008张江药谷发展论坛”,张江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在论坛上揭牌。


  2008年8月5日 “2007~2008年度张江园区优秀企业和特殊贡献奖颁奖暨自主创新产品发布典礼”隆重举行,上海雷允上药业荣获张江园区2007年度企业诚信示范奖。


  2006~2007年 “绿色通道”建立后,连续两年,张江园区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率都在3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