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毕舸:药品不良反应别变成监管反应不良

日期:2009-06-15   来源:   阅读数:398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发布了《 克林霉素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克林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较为严重。目前全国已收到17018例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不良反应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泌尿系统损害等(6月14日《新疆都市报》)。这再次提醒我们: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一个“缓期发作”的漫长过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要及时上报。
  在“息斯敏”、“排毒养颜胶囊”等事件中,社会的不良反应更让人记忆深刻,有关检测管理机构先不发一词后手忙脚乱,往往成为民众批评对象。
  事实上,这样的尴尬,是以往制度设计所造成的——1989年卫生部成立了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但直到2003年才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相应的监测系统。而过少的政府投入,根本不足以支撑全国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当然,钱不是唯一的问题。由于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报告,以形成相对庞大参考基数的档案。在各类药品不良反应等事件中,有关机构的沉默也是一种“无奈”,它们几乎与消费者处在同一种尴尬处境中:它们对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同样掌握得少之又少,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掌握渠道与设备,更缺乏一种系统的机制,来收集这些信息。
  但公众有权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不要变成监管反应不良。政府加速铺设药品生产商——销售商——医院——消费者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控链条,已成为保障公众安全刻不容缓的命题。
  同时,有些已经蒙受药品不良反应伤害者可能会追问一句:“曾经的伤害如何了却?”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渠道。如日本的《药品受害救济、研究开发、产品评审组织法》,规定多方募集捐款成立基金会,对受损害的被接种人给予补偿,同时推广新产品的研发。据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研究并建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求助机制,探索设立向受到药品不良反应损害的公众提供赔偿或补偿的基金会,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来源: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