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上海医药航母出炉待时日 三家上市公司推迟复牌

日期:2009-08-03   来源:   阅读数:376

 原定于7月27日复牌的上实医药(SH.600607)、上海医药(SH.600849)、中西药业(SH.600842)将继续停牌。
  上实医药在其公告中称,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实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药集团)联合组建的医药资产重组工作小组已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中介机构积极筹划资产重组方案,重组方案正在与相关各方进一步沟通。
  截至记者发稿时,上实医药自6月25日停牌起已对外披露5次重组信息公告,但重组方案仍未公布。专家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超大规模的医药业重组,重组难度较大,各方会慎之又慎。
  牵涉多方利益
  “与以往的医药企业重组相比,此次上实医药重组涉及到三家上市公司,不但有A股,也有H股。而且整合的是整个上海市属国有医药产业,牵扯的利益方很多很复杂,因此难度很大。”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医药卫生专家范兴东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上实医药与上药集团都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业务上有所重合,因此这场从去年便开始的重组长跑一直未有结果。
  据范兴东介绍,上实医药在中药、医药工业、化学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都有业务,尤其擅长医药工业。而且,近几年上实集团通过战略投资,并购了一些优良资产,其优势在于医药板块资产清晰、机制灵活。而上药集团是上海的老牌国企,在化学药、生物药、中药等方面也有完整的布局。在医药零售领域,上实医药品牌众多,而上药集团的流通业务则是居于华东第一,国内第二的地位。
  去年7月,上海市国资委就决定将上药集团60%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给上实集团,上实集团成为上药集团实际控制人,这样一来,上实集团除了旗下原有的上实控股和上实医药两家上市公司外,还拥有了属于上药集团的上海医药、中西药业这两家上市公司。此次参与重组的正是上实医药、上海医药和中西药业,“但各方对于产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市场预期有不同的声音,内部利益也需要平衡协调。”范兴东这样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重组还面临跨地域企业间的问题。虽然上药集团的大部分品牌和业务都在上海地区,但上实医药旗下的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厦门中药厂、辽宁好护士都分布于不同地区,外地企业如何与上海企业整合,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外界关于重组方案的猜测大致有两类,一是工业和商业分离重组,二是设立“新上药集团”,吸收合并其他上市公司和集团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而后者的难度会更大。
  上海将现医药航母
  “医药将是上海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上实集团的医药业重组也是上海市国资委今年整合国有企业的一个重大项目。”范兴东认为,消除上实集团在医药板块的同业竞争,避免“内耗”,是上海加大产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必要举措。近几年长三角经济竞争加剧,上海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大集团的合力,以保持优势。
  “从重组消息传出起,三家上市公司都有利好消息,可见,不论从市场期待,还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的冀望,重组方案都会慎之又慎。”范兴东说。
  有消息透露,重组后,上实医药板块的年销售额将达350个亿。据相关统计,在除医药流通企业的医药上市公司中,2008年销售规模超过20亿人民币的只有11家,超过40亿人民币的有4家。范兴东说,重组后的上实医药将是个名副其实的医药航母,甚至可与国药集团相抗衡。而2008年国药控股销售收入为381亿人民币。
  相关预测称,未来3~5年,我国医药产业很可能形成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和上实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大医药集团销售收入将会占到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15%~20%。
  而上实集团对自己肩负的使命也心知肚明,在医药重组的同时,继续加快了自己在非核心业务上的退出。“今年公司的主要发展策略,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加强核心业务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退出非核心和非控股投资项目力度,使投资组合更清晰,产业结构更完善,为股东创造更高价值。”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