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造福人民,提高国民健康发展

日期:2011-09-08   来源:www.qgyyzs.net   阅读数:520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推进医改工作的重大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消除疾病,而且还包括体格、精神的健康,以及人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健康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际上,用国民健康水平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这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以上海为例,反映国民健康水平的三大健康指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都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就是在上海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快的地区,群众的健康问题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上海超过80岁的期望寿命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问题,40%的非户籍人口对医疗服务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都带来很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遵循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把公益性作为深化和推进医改工作的主线

  医疗卫生事业,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世界各国都将公平和公益性作为卫生发展和检验卫生绩效的核心价值观。

  医改方案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次医改方案的制定,第一次明确,公益性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属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基本医疗服务是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益,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缩小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差距。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医改方案明确,2009—2011年3年内要落实的五项具体措施: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其中,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公共卫生均等化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都是医疗卫生公益性和公平性的直接体现。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也是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坚持公益性也必须强化政府主导。我们强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主要是指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中,政府通过立法、投入、规划等调控手段,在制度、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主导和规划调控,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与筹资水平相适宜,并可以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现公平和公益性的要求。

  三、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深化和推进医改的总体战略

  新一轮医改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医改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一个目标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就是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构建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八项支撑就是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体制机制、信息、法律的建设,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要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卫生体制,新的医疗卫生制度也作为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推进新一轮医改,不是简单的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也不仅仅是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是要站在完善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高度来把握和推进。

  第一,筹资制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合理的筹资制度,把每个人的小钱放在社会的大钱柜里,没有生病时付钱,生了病有钱可以支付。建立一个合理的筹资制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必要。一是明确不同地区,政府、社会、个人的投入和筹资责任,政府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政府的投入最终还是来自于税收和居民个人。二是建立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特需医疗等不同医疗服务领域各自的筹资模式,体现出公平和效率。

  三是建立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单位、公立医院等不同服务单位的分类筹资模式。

  第二,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是这一次医改的一个“亮点”,通过“三横三纵”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现医保制度对全体人群的全覆盖。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医保统筹的层级不统一,医疗保障的门类很多,各个地区差别很大,不同种类医保的保障差别很大,甚至在同一保障类型中不同人群也有很大差别。下一步,要逐步建立标准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各种门类的保障制度进行合并,统筹层次进一步统一。

  第三,基本卫生服务制度。基本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又可分为基本药物、适宜技术、适宜设备、适宜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政府投入来保障,由各级各类的公共卫生服务单位来提供,全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政府投入来保障,体现分类给付,主要由基层的医疗单位和公立医院来提供。

  第四,卫生管理制度。核心是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即政府如何管理好公立医院,保证公立医院按照公益性要求运行,保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公立医院享受到安全、公平、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按照“大部制”要求,探索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从卫生系统来看,重点是处理好管和办的关系,界定好管和办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责任缺位。

  四、坚持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等惠民举措作为深化和推进医改的基本途径

  第一,保基本,促进人人享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先要合理区分基本医疗卫生和非基本医疗卫生的界限,基本医疗卫生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提高效率;非基本医疗卫生要发挥市场机制。在改革起步阶段,我们着力要解决的是保基本问题。

  第二,强基层,突出工作重点。医改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按照远近结合的原则,我们把强基层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网底,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因服务能力比较低影响到了群众的看病就医。加强基层建设,是要通过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改革,夯实网底,把基本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均等化等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建机制,实现持续发展。本次医改,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3年新增卫生投入将达到8500亿元,重点投入到基本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服务体系等领域,将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逐步增加的政府投入,要逐步解决医药卫生体制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需要以投入换机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卫生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坚持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作为深化和推进医改的重要保障

  第一,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采取优惠和倾斜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和社区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和做实公共卫生网底。建立医务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

  第二,利益激励机制。2010年国家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单位推开绩效分配改革,今后将逐步扩大到所有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收益和权利,改变目前医务人员与医疗业务、收入创收挂钩的现象,引导医务人员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第三,献计献策机制。医务人员是医改工作的最直接的实践者、贯彻者,也有最直观的感受者。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方案,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利用好职代会等民主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一些制度化的做法,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第四,和谐医患机制。继续开展“平安医院”创建等活动,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卫生、公安等部门加强合作,严厉打击“医闹”、冲击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等违法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宣传媒体要多做正面报道,大张旗鼓宣传卫生系统的行业模范人物,大力弘扬“吴孟超”、“王振义”等先进典型的奉献精神。

  新一轮医改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我们这样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通过医改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