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精神疾病药物的研发进入瓶颈期

日期:2012-10-24   来源:   阅读数:602

 


   近年来,制药企业对寻找精神疾病全新候选药物的投资不断缩减,一是因为困难重重,二是难于准确预测其未来的临床疗效。由于精神疾病药物的临床前开发缺少基本的概念性框架和指导原则,所以出现这一现象,这对于促进药物靶点选择以及临床前和早期临床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精神疾病药物开发主要致力于提高已上市药物的疗效,比如用于治疗抑郁症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能调节剂等。令人欣慰的是,该类药物的疗效达都到了一定水平,同时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和分子神经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研究也开始转向离子通道或g-蛋白偶联受体等这些确定特殊药理学上易控制的特定分子靶点。尤为重要的是,这类靶点所产生的兴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而并非由已知精神障碍的功能紊乱所产生。这些因素包括与特定功能有关的大脑区域产生的某种“兴趣”表达形式和关键神经递质调节水平的能力等。新的研究方法随后在多种不同的动物疾病模型和行为学任务中得以证实。

   精神疾病药物开发的思路与传统的开发策略不同,在分子机制上着重论证药物的效果是传统的策略,另外还要观察行为效应,却很少或没有将两者结合形成系统。两者相结合的思路不仅更具有挑战性,而且比传统研究方法耗时更长,但最终必定更有投入-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