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辉瑞不是医药界的全部

日期:2014-06-25   来源:米内网   阅读数:381

当辉瑞拟以千亿美金收购阿斯利康的时候,业界就有声音说“兼并重组撑不起制药公司的未来”,在过去十年,辉瑞以“反复的大型并购交易”的特征而成为机构争相研究的对象——这些并购交易不但破坏公司的研究和开发实验室,还破坏其科学生产力。

“制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在于新药,而目前他们之间进行的各种腾挪,其实是在共同面临核心产品专利集中到期的境遇下做出的权宜之计。”

当新药研发失败率高企、专利期到期等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善于资本运作的西方企业,通过资本腾挪无疑是最“来钱”的方法,在他们看来,这是市场的行为无可厚非。但从整个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行业的人都热衷于书写资本故事的话,这个行业可以说走到头了,毕竟产品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从未来的来看,并购重组并不会因为辉瑞之流背着“扼杀创新”这个“罪名”而放慢脚步,这“来钱”的手法依然会被资本人士娴熟利用。

其实并购重组也不是洪水猛兽,只是我们如果把并购的眼光停留在辉瑞身上,就会产生一种惯性的想法——这货穷得只剩下钱了,谁都可能会成为其并购的“口粮”。但对于诺华、葛兰素史克资本腾挪以及拜耳、默沙东的约定,不少评论人士则显示出更大的宽容,认为这有利调整企业的策略,有利于创新。

无论是并购重组还是产品创新,“并购狂人”辉瑞都不是医药界的全部。

对于业内隔日上演的并购大戏,未来国际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否真的如评论所言扼杀“创新”呢?

日前,美国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CSDD)进行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并购是导致药物开发高风险和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由于引进新的合作力量,反而改变了药物开发的环境,药物开发者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整合机制,要有更可靠的指标、流程和程序,以衡量联合开发的持续影响,并尽量减少中断药物开发交易的不利和意想不到的后果。

以上不稳定的因素并不是不可控的,除非收购方是为了赔钱赚吆喝的。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并购并不像辉瑞那样“霸气侧漏”,起码是从双赢的角度进行运作,比如前文提到的诺华、葛兰素史克以及拜耳、默沙东四大巨头刚启动的腾挪大戏。

假设更多的企业拥有辉瑞般的资本,会不会出现全行业上演资本游戏,而忽略了产品的本身呢?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没有产品竞争力的标的,资本会看上吗?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有一大批研发型的企业争相想获得巨头们的青睐,在此基础上,会不会出现一种有别于现在的新药研发模式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华尔街为首的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回报和利润,如何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则需要更科学的企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