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2020:小药企的大败局?

日期:2020-06-11   来源:风云药谈   阅读数:479

20年前吴晓波的《大败局》火遍大江南北,以九个鲜活案例讲述了一个个品牌、一个个企业的起起伏伏。20年后的今天,小的医药企业也面临这样的“生死局”。

20年前中国加入WTO,那时候也有大量的文章在替小药企担心;2006年招标采购来了也有同样的声音;2016年两票制+营改增,小企业难以生计,也有同样的声音。

似乎,卖惨、卖焦虑总是有市场,是因为引起了共鸣还是因为酒后谈资?

书归正传、聊聊小药企的大败局之势。

坚挺30年

这几十年来一直都在说小药企活不下去,随时关门等等,包括小的商业,那为什么这几十年来,小的药企依旧没有倒下?

什么算小药企?这本身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标准,姑且算开票销售额在一亿以下,利润各不相同。就这个事特意咨询了工信部的朋友,按着主营业务收入2018TOP500左右水平排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三亿左右,行业集中度逐年上升。

SO,按着年度销售额在一亿以下的,应该不算过分。

招商+底价+招标:小药企是没有做自营的,都是做招商,这么多年又一直做的是底价代理,有一些还是普药产品。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市场情况,就导致各小药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有那么几个产品有利润,起码不会亏损,另外当年建厂买的地也值钱了,批文还能折腾折腾,最差了说也有退路。

地方扶持:这么多年来,小药企一般都在非省会城市,对地方财政也是有贡献的,小药企老板也是地方有头有脸的人物,打打关系、拿些补助日子总还是能过的。

财富积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小药企的老板们也基本上完成了财富自由的原始积累,黄金一代对“功成名就”还是有一种情怀,但还不至于到厂在人在、厂去人亡的程度,毕竟情怀换不来利润、换不来市场。

地皮值钱:建的越早的医药企业基本上也都是,现在城市相对非郊区的位置,就算是企业生存有难度,但是地皮还是值钱的,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地皮。

当下与未来

平时工作接触的企业比较多,很多大企业也是迷茫,迷茫的是如何突围,寻找到未来的定位。缺钱的投不起,有钱的不敢乱投。

就目前来说,一个企业最根本的生存基础是产品,产品带来的市场,市场带来的利润,利润带来企业的持续发展。

准入生死劫:不管是双信封还是分类采,都只是降价逻辑,而现在的过评+国平后集采+“省市带量采”这是零和游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挣扎的余地和空间。

小企业是不会做过评的,因为钱!但是,更多的大企业都在做过评,我们就拿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举例子,生产这两个产品的企业如过江之鲫,但是,各家都有钱赚,不管企业是大是小。

毕竟,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三家玩不了做二级,二级玩不了做三终端,总有一款适合你。

带量采最后拼的是什么?拼的是成本、拼的是全公司综合盈利水平、拼的是谁活的更长更久。

一旦,大企业对某个产品在“带量采”上下死手,这个产品在未来医保支付标准的情况下基本沦为普药,福建、山西、湖南“带量采”的中标企业有几家是小药企?

(信息来源:华招 风云药谈独家整理)

而非百强中标的,TOP500(工信部)又几乎占了80%以上。你可以说,带量采都是大品种,小企业没有大品种,所以,小企业的产品都不在这上面。

从逻辑上讲,市级带量采大企业都“落下屠刀”,“省带量采”和“国采”指挥更激烈,另外,大品种大企业都往死里怼,中小产品逻辑一样,日子不好过蚂蚱也是肉。

全方位“带量采”失去的是市场,但更深层次是失去了利润来源。

产品结构:没有增量,全靠存量,现在存量基本做不了加法,长此以往必死无疑。

不管是创新还是继续做过评,对小药企都是压力,随便做个产品都需要500万+,稍微贵一点就1000万+,动辄就是企业一年的纯利润。

过评选择:明知道不做过评最终批文要被回收,但是,大品种大热,成本拼不过;小品种做过评投入产出比。

创新:那都是五年以后的事,还要每年投入上千万,稍微大一点就几千万,难度不小,就算是中大型企业也不敢轻易投创新,这是现状。

对于小药企“般涅重生”不是什么管理、什么战略、是什么视野、什么缺乏人才,别说小企业,大企业也一样存在这些现象,这不是根本原因。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趋势,大势不可逆,全球皆如此。

最后放一张图,各位来办自行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