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系统推进心血管医疗器械向高端化跃升

日期:2025-04-03   来源:中国医药报   阅读数:28

随着医疗科技与产业政策双轮驱动,我国心血管高端医疗器械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领下,国家层面加快布局原创技术攻关、国产装备替代和国际市场拓展,心血管疾病防治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正成为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重要突破口。


心血管诊疗装备工作组以推动战略聚焦、体系重构与融合创新为工作主线,加快构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国产高端心血管诊疗装备研发生态体系。工作组以“技术自立、应用安全、产业协同、标准先行”为总体目标,围绕心血管领域重大慢病管理与治疗需求,推动核心诊疗装备、植入介入器械、智能监测平台和软硬件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国产替代,打造支撑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战略性科技力量。


战略聚焦:锁定关键赛道,构建突破导向型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拐点。工作组立足战略高度,结合疾病谱变化、临床应用痛点和国际技术前沿,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任务。


确立核心突破方向。聚焦机械循环支持装置、起搏器导管消融等电生理医疗器械、可穿戴智能化心血管监测设备、手术机器人和经导管瓣膜修复/置换系统等重点赛道,推进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和软硬件平台全面自主化。


服务“两个循环”格局。在满足国内临床高质量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助力国产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由“替代进口”向“国际引领”转变。


强化临床牵引作用。坚持“真正解决临床难题”的创新导向,与国家级心血管中心、区域中心医院、专科联盟深度联动,在真实世界数据支持下推动产品快速转化落地。


打造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闭环。将医疗器械从“治疗工具”升级为“健康伴随系统”,推动可穿戴设备与植入式系统的联动,形成“预测—诊断—干预—随访”的闭环式智慧治疗体系。


体系重构:贯通产研用流程,打造全链条协同平台


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研发领域长期存在“研发孤岛”“成果难转”等结构性短板,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工作组将聚焦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应用、监管支撑四大环节,系统重构心血管领域高端医疗器械发展体系。


从“点状创新”走向“系统化能力建设”。建立国家级心血管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高通量仿生模拟系统、人工循环评估平台等基础支撑平台,解决产业“缺平台、缺数据、缺试验”的长期难题。


打通临床验证与注册转化壁垒。联合国家药监部门与临床研究机构,探索“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加速审批机制+医保接轨”路径,加快创新产品落地速度。


重塑产业链协同模式。推动“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临床场景”一体化协作,建设完整上下游供应链图谱,鼓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联合体,打造协作生态。


推进监管科学研究与标准先行。制定自主标准体系,建设符合国际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认证机制,推动国产设备加速通过CE、FDA等国际注册,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标准话语权。


融合创新:打破行业边界,推动跨领域协同赋能


随着“医疗器械+AI”“治疗设备+数据平台”等新模式兴起,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正从硬件制造向“智能、系统、服务”多维融合转型。工作组以场景为牵引,努力推动多学科、多行业融合协作,加速“技术—临床—产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整合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材料科学、低功耗芯片、区块链数据安全等前沿学科资源,提升产品智能化、个体化、可视化水平。


打造“软硬一体”数字化装备体系。推进高危心血管人群图谱系统、智能算法辅助心律判断系统、数字化远程控制平台等软件系统的自主开发,实现与硬件设备的深度融合。


构建开放型数据互联平台。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动跨医院、跨地区、跨设备的数据协同与共享,强化基于大数据的诊疗策略优化与全流程闭环服务。


释放临床与产业双向赋能效应。通过“工程师进临床、医生进实验室”的双向机制,打通医学需求与工程实现间的信息壁垒,加速形成“创新需求—技术响应—产品落地—临床验证”的快速循环链条。


面向未来,心血管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能力、产业体系与国家安全的综合体现。工作组将持续深化战略统筹、资源整合和组织动员,全面推动国产心血管医疗器械在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与全球产业链布局上实现突破,努力打造引领未来的“心脏之智、国器之光”。


(陈海波 王现强 冯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