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廉价药紧缺现象伤害企业利益

日期:2011-09-19   来源:www.qgyyzs.net   阅读数:227

  日前,关于“鱼精蛋白全国供应告急,非紧急心脏手术被叫停,医生连夜借药”的报道频见报端,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与使用引起多方关注。

  本月初,国务院医改办曾表示,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省级集中采购在31个省区市已经全面推行,307种常用药实行“零差价”销售。然而,由于利润过低,部分基本药物被药企停产或降低质量;“以药养医”破除后,财政补贴难到位,基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一些常用药依然需要患者到大医院排队开药等问题也时常出现。

  业界专家指出,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的同时,还要推动建立按人头、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这些打包付费机制,才能不仅降低财政支出,也不会增加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

  卖药不赚钱 财政补不齐

  基层医疗机构“活不下去”

  通俗而言,基本药物制度核心是卖基本药物“不赚钱”,然而由于基层医院药品收入普遍约占其总收入的70%,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成本降低,与此同时财政补贴却未能及时到位,甚至多数地方政府均感叹“补不起”,直接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无米下锅。

  “收支两条线这种做法实际上等于完全消除了医疗机构及医生的盈利动机。如果没有动机,费心费力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对于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来说有何收益呢?”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直言。

  对此,北京一家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相对于大医院可以通过手术费、检查费等多渠道收费,基层医院的收入全部依赖于政府补贴,医护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大部分医生年薪不到5万元。这使近几年社区医生流失率持续走高。

  要么没利润 要么赔钱干

  企业“抵制”生产基本药物

  不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多数基本药物在招标的过程中一味追求超低价格,让许多中标的企业毫无利润可言,有些“无利可图”的企业选择了变相“抵制”。

  某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利润太低,生产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企业几乎是“赔本赚吆喝”,这就导致了企业变相抵制,有的药品甚至刚一降价就在市场中消失,出现随即换个名字加价再上市的情况。

  基本药物制度施行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对上万种基本药物降价。

  北京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高丹枫表示,经过数十次降价,许多基本医保目录药品利润空间非常稀薄,企业声称无法实现盈利,低价药逐渐消失。而几乎每次降价后,都会出现降价药品停止生产、换个名称和包装再次销售的情况,药企主要通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让低价药以高身价重新问世。

  不赚钱不卖 医院药不全

  基层买药不便患者有意见

  社区医院“零差率”售药让不少患者享受到了廉价购药的便利,但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感冒冲剂这类日常用药外,一些成本较高但利润微薄的常用药却难以在社区医院开到。

  57岁的申女士是2型糖尿病患者,俗称格华止的盐酸二甲双胍是申女士的日常必备药物,由于这种药不仅可以降血糖,还能减轻体重,因此申女士需要长期服用。今年年初,申女士从原单位退休,让她没想到的是,原本可以在单位附近大医院开到的格华止,在楼下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却难觅踪影。申女士为此不得不每月都要到离家3公里外的二级医院去开一次药,与其他急病患者一起排队挂号。

  “社区医院里也有个别品种的降糖药,但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社区医院为什么不能将药品的种类丰富起来呢?”申女士说。

  补贴要恰当 定价不惟低

  专家:关键是寻求平衡

  基本药物制度看似靠药品集中采购的方式“让利”降低医疗费用,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药品企业不愿生产,基层医院积极性不高,这些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弊端急需尽快解决。

  不过,如果一味加大政府补贴,这个数字将十分巨大,部分省份会难以承担,而轻易提高诊疗费用又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这些问题可以尝试采取在广大医疗机构中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这些打包付费机制的推行逐步得到解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实行按人头付费,必须明确门诊统筹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患者一般诊疗费和其他必需的基层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这样既没有增加财政支出,也不会降低社区医疗机构的收入水平,保证患者就诊质量的同时,医生由喜欢开“大处方”变为尽可能减少用药,逐步解决以药养医和药品回扣问题。

  对于廉价药紧缺现象,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基本药物的定价过程中,一定要满足患者的低价需要和药厂的利润需求,一味寻求低价只会伤害企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