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上市药企收购医院不再“冲动莽撞”

日期:2019-08-20   来源:新京报   阅读数:770

最近几年,不少企业对医院的态度从“买买买”转变为“抛抛抛”,诸多上市公司对收购医院的态度也开始变得冷静客观,究其原因,企业收购医院固有国有企业医院改革的背景,但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收购医院后被拖累的业绩、难言好看的财务数据,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济民制药、盈康生命等企业都曾中招。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分析,不少企业收购医院系出于转型或增加业务单元考虑,战略本身无可厚非,但医疗领域有其自身特点,投资回报周期长、重资产、医院区域性强等特点,都让资方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厚回报,难以达到资方投资预期。

红榜

收购初衷多为转型或增加业务单元

药企参与收购医院,本身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投资行为,在国有企业医院改革的背景下,药企收购医院的行为近几年频频出现。在收购及参与医院运营的背后,增加业务单元的战略层面考量,是很多企业频频出手的原因。举例来说,盈康生命在今年4月26日发布公告,完成对谢祥先持有的重庆华健友方医院有限公司51%股权的收购,总价值为1.33亿元。盈康生命表示,此举为公司持续拓展医疗健康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盈康生命不断向医疗服务行业及医院延伸,2017年以来,通过收购友谊医院75%股权及杭州中卫医院100%股权,在西南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积极开拓医疗健康服务产业。此次在重庆地区收购重庆华健友方医院有限公司51%股权,是公司在西南地区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布局的又一重要举措。

收购医院,企业势必会考量对业绩的影响,曾有业内人士指出,药企收购医院,成功者并不多。弘和仁爱医疗此前曾收购建德和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全部股权,2018年7月,弘和仁爱医疗发布公告,根据买卖协议,卖方(即洪江鑫及洪杨)向买方(为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担保,建德中医院及大佳医药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年度按汇总基准计算的经调整纯利将不低于2800万元。根据财务报表,该医院及大佳医药的2017年纯利超过2600万元,卖方无须根据买卖协议向公司支付补偿。

除了制药企业对医院的收购外,近年来,不少非医药行业公司也开始陆续进入其中,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军大健康领域,不乏收购医院之举,今年1月,融侨集团宣布入股同道医师集团,计划投资超50亿元进入医疗领域,发展医疗、康体、保健、养老、护理等大健康医疗体系。不仅如此,目前已有约20家房企以收购等方式,将产业延伸至医院投资运营等领域。在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看来,对于有转型需求的企业,如房地产企业或资源型企业来说,医疗、医药是其向大健康领域转型的方向之一,收购医院在近几年成为热潮,也与政策层面鼓励发展大健康行业的利好有关。

■ 专家分析

1.出于战略考虑无可厚非

史立臣认为,收购医院之初,不少企业都是出于转型考虑或增加业务单元的需求,从战略层面来讲,无可厚非,尤其是对于有转型需求的企业,如房地产企业或资源型企业来说,医疗、医药是其向大健康领域转型的方向之一,前几年,鼓励发展大健康行业利好政策频出,这也让收购医院成为一种热潮,不少企业纷纷投身其中。

医疗市场有其固有特点,企业大手笔投入,“在达不到预期的情况下,本来被寄予厚望的医疗板块在营收、净利润方面的表现可能还远不如这些企业原有板块,财务报表难看是必然。另外,前几年资本市场对医疗的投资也近乎疯狂,难言理智,目前,在经过几年的运营后,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投资者自然会用脚投票,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史立臣指出。

2.医疗投资周期长、地域性强

在史立臣看来,这种投资背后还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

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院长就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社会资本要运营医院,十年之内可能都难以实现盈利。“短期内要赚钱或赚大钱,并不现实,而且医疗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医院运行中的基建、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予以支撑,医院的运行、内部管理、品牌营销等,与不少进入该领域企业的原有业务单元完全不同”。

史立臣表示,医院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除了极少数名气较大的公立医院,绝大多数医院,包括省、市级别的三甲医院,基本都是服务于所在区域百姓,而且很多省级三甲医院也以服务省会城市为主。”因此,被收购的医院在新“东家”的运营下,要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医院运营收入并不现实。

3.投资专科医院或是明智选择

从企业收购医院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企业所投资的医院大多数为综合性医院,在史立臣看来,综合性医院很难盈利,相较之下,投资专科医院反而相对容易获得更好看的财务数据。“当地患者长期以来已经对地方医院科室有一定的认知,综合医院要重新打造品牌,投入必然不小,而专科医院聚焦于某些科室,尤其是在品牌建设方面,更容易获得品牌认知度。”

此类医院面临的另一个共同问题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缺乏。虽然近些年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社会资本办医的利好政策不少,但绝大部分优质医生资源仍在公立医院,这类医院获取优质医疗资源的难度也就相应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资本投资的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史立臣告诉记者。

黑榜

收购过程一波三折

近期,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以下简称江汉总医院)收购一事掀起风波,该医院为当地知名三甲医院,目前正在进行二次改制,华润医疗、新里程医院集团等多家企业参与竞争,海王生物最终胜出。随后,网络上流传出江汉总医院院长雷正秀发布的《给全院员工的一封信》(以下简称公开信),雷正秀在公开信中称,因操作不透明、收购方财务状况糟糕等坚决抵制海王生物收购。

对此,海王生物8月7日发布公告,称下属子公司湖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海王)与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具有友好合作关系,孝感海王仅计划与医院进行战略合作,目前对收购该医院没有实质性计划。

关于收购医院的“波折”还在继续,就海王生物是否会放弃该项目及报道中提及的收购该医院后将由武汉协和医院托管等细节,双方各执一词。8月12日,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产权改革领导小组在医院内部公开发布相关情况通报,称“油田总医院确认孝感海王在本院战略投资遴选中标的有效性;海王生物的公告没有说要放弃该项目。”不仅如此,海王生物能够获胜的关键之举,即收购江汉油田总医院后,将由武汉协和医院托管,也被武汉协和医院院长公开否认。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通报内容,海王承诺为此次合作缴纳2000万元保证金,但这一说法也被海王生物方面否认,海王生物证券事务代表谢德胜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王生物目前对收购该医院没有实质性的计划,并表示“对2000万元的武汉协和医院合作保证金”不知情。

事情并未因此“停息”。由于此前在收购过程中的各种波折,江汉油田总医院内部职工也开始对产权小组产生怀疑,信任度降至冰点,还有医院职工公开发表《请愿书》,要求“希望院务公开,由出资人集体投票遴选战略投资者”等等。甚至有员工直接呼吁解散董事会与监事会。

业绩未升反被拖累

作为上市企业,财务表现势必是决定出手收购的重要考量。不少制药企业在收购医院后,业绩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被“拖累”。

仍以涉及收购江汉总医院一事而备受关注的海王生物为例,江汉总医院院长雷正秀在公开信中对海王生物提出的质疑之一便在于其财务数据:“海王生物的公开财报显示,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连续3年为负值,债务偿付风险非常高,并且海王生物的盈利能力也有问题,资金链非常紧张。”

2016年-2018年,海王生物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4.97亿元、-24.33亿元和-11.35亿元,同时期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72%、79.05%、82.69%,远高于同期生物科技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近三年的时间内,海王生物合计收购了78家公司、新设31家公司,以上投资合计超过60亿元,形成高达39.18亿元的商誉。但收购模式并未给海王生物带来盈利能力的迅速提升,2018年度,海王生物资产减值损失高达3.35亿元,同比增长1374.76%,主要系计提商誉减值所致。

拖累业绩的,不仅仅是海王生物。2019年1月17日,仙琚制药发布公告,因口腔医疗服务业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方向不一致,拟转让子公司持有的杭州哼哈口腔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哼哈口腔医院)全部股权。哼哈口腔医院系仙琚制药控股子公司浙江仙琚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琚置业)下属全资子公司,仙琚制药持有仙琚置业90%股权。至于转让的原因,仙琚制药称口腔医疗服务业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方向不一致,转让是出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