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中医是如何认识失眠的

日期:2010-05-24   来源:   阅读数:560

    失眠,中医称“不寐症”,亦叫“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的叫法始于《难经》;《中藏经》称“失眠”;《外台秘要》称:“失眠”;《圣济总录》称“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称“少寐”:《杂病广要》称,“不睡”。是因为外感或内伤等病因使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以致经常不易入寐的一种病证。正如《伤寒六书》中说:“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阳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较多,各医家对病因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早在2000年前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将不寐的病因归结为阳盛阴虚,即“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此书同时对由脾胃不和造成的不寐也有论述,于《素问,逆调论篇》中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对中、老年人多患不寐症者,中医认为是气血衰少之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逆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卫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汉、隋代医家认为,不寐可出现在各种疾病过程中,是脏腑机能失调营卫不和所导致。至明、清,各家对不寐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独立的辨证体系。《证治要诀》中记载:“不寐有二种,有病后体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会不寐”。《医宗必读》将不寐分为5种,详述了气虚、阴虚、水停、胃不和等治法。《温病条辨·下焦篇》汪按说:“不寐之因甚多,有阴虚不受阳纳者,有阳亢不入于阴者,有胆热者,有肝用不足者,有心气虚者,有跷脉不和者,有痰饮扰心者。”《古今医统》认为心肾不交可致失眠,“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开,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类证治裁》则认为,,心脾两虚也致失眠,因为“思虑伤脾,脾血亏损”,血不养心,则出现“经年不寐”。《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认为,“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寐者,一由邪之所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造成老年人失眠的原因,《难经》认为是“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间不能精,夜不得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