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医药招商网

首页 > 医药资讯 > 详情

产品立项选择的十大难题,你占几个?

日期:2020-06-08   来源:风云药谈   阅读数:718

背景:2016年之前中国的大部分药企对立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7.22之后开始奋发图强、亡羊补牢,289目录一出各路人马做过评如过江之鲫,企业、研发公司、CRO公司、自然人都视之为“一座金矿”,期待着过评之后价格高升,份额制霸,独领风骚。


“国采+带量采”之后一片哀嚎,各路资金如潮水退去般且行且退,扔里面的钱就当“交学费”了。


“创新”被所有梦想未来的药企当做一剂良方,一时间“非创新无未来”似乎成了一种氛围,谈必创新、壁垒、独家、赛道、优势、领域、专科等等名词你方唱罢我登场。



难题一

“国采”价格无底线


“国采”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了颠覆的影响,改变买方与卖方的架构,“国采”竞争充分产品最终中选价格与降幅,是所有企业尤其是主导单品市场的企业最为惧怕的。


这种“微利化”的中选价格,除了规模效应,很难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引擎”,从更长远的未来搏一个批文持有与翻身的可能性机会。


所有企业和从业者都意识到,产品过评后一旦纳入集采,命运就已经注定,这也导致药企对家数多的不敢碰的直接原因。



难题二

大企业效应


只要是对研发感兴趣、从业的都能从数据上清楚的看到,几乎所有低仿、高仿的产品,几乎全部有一些大企业在前面申报过。


天晴系、齐鲁、科伦、恒瑞、远大系、复星系、华润系、石药系等,但凡你能想到的、查到的、看到的,这几大“门派”基本都报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小分子到生物制剂、从新药申报到过一致性评价。


这种无死角申报,不能简单的说有钱又任性,而是资本与规模优势的体现,换句话说人家创新做的也不错。



难题三

政策的“不确定性”


国家局也是近两年对各项注册指导意见集中处理,政策从注册、标准、参比、指标、包材、参数、免临床、免BE等前端存在不确定性;从招标准入、国采、带量采、最低价联动、医保准入、基药扩围与扩大执行、合规、严查等等的市场端也存在不确定性。


而诸多的不确定性掺杂在一起,就导致在选品种的时候,顾虑非常多。



难题四

“好摘的桃子”已所剩无几


这种情况有些像美国的60年代--80年代,在一系列专利政策出台之后,好摘的桃子已经被有实力的企业“霸占殆尽”,小企业更多的只能是弯道超车,领域布局。


而目前国内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能看得到摘得到的“产品”都已经成为了“拥挤赛道”,慢病、PPI等等随便一翻数据,都是5家起申报,而三家就面临着国采的“绞杀”。


可选择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少。



难题五

“等不起&玩不起”


等不起:这两年也经常有人招我问各种产品的立项意见,基本上从国采、家数、市场规模、竞品、原料、时间上给一些意见。


一个常规产品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没办法再少了;而要是做大临床的产品动辄几千万,时间要在5年以上,下来之后还有有2年的准入、推广认知阶段,这就需要7年的时间;生物制剂那就更不好选,已经有的存在专利问题,新开发的基本都是坑居多,研发周期太长、花费巨资,就目前中国国产上市的有竞争力的生物制剂有多少?。


而职业经理人制的企业,一般都是等不起,还有一些能活下去两三年都费劲,更别提更长久的时间。


玩不起:最便宜的300万左右三年时间,稍微做个BE就要折腾到1000万3年起步,再做个大临床那就是2000万打底五年时间,这还得说“上边有人”,“上边”要是没人还不知道得后面马月呢。


就算是有时间,现在投一个有一定难度的产品,也不是很多小企业说投就投的;很多企业连一致性评价都放弃了,还做什么创新?


要是玩个创新三五千万都没人乐意搭理你,那都是以亿为单位的,而国外动辄十几个亿美金、上百亿美金的事想都不要想。


SO,接下来二类创新在一段时间内会如日本的80年代后期一样,如雨后春笋般“长势喜人”,拭目以待。


创新已经成为资本和大企业的“盘中餐”,仿制还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难题六

“没有人没高度”


人才是产品规划的核心,前几天科伦给“王院长”的“大红包”这件事刷屏了,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技术耕耘的深度与广度、企业的重视程度、责权利分配机制等等都影响着企业品线规划人才的能力发挥。


一流人才只玩创新,具有全球化视野与资源,对接的都是全国一流的研发渠道。


二流人才兼顾创新与高仿,具有国内的顶尖圈子与技术资源。


三流人才玩壁垒,在某一领域深耕,品线能力极强,属于偏科型“三好学生”。


四流人才玩高仿与国二类,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与资源,高度有限。


五流人才玩跟随,别人有啥我干啥,用股票术语来说就是“追涨杀跌”玩热点。


六流人才瞎打听,对技术、政策、市场都一知半解,听风就是雨是这类人水平的“真实体现”。


七流人才盲目投,这类人属于完全不懂被忽悠类型,这两年这类人很多,国外失败的、效果不行的、只会玩概念的,一听别人说高大上就干的,“凭运气赚来的钱凭实力亏掉”说的就是这类人。


一个公司的品线规划负责人的能力就是一个公司品线规划的高度。



难题七

“基础与数据”


很多企业都没有像样的研发团队、基础实验室、与庞大数据获取能力。


一个产品的立项研发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与数据支持,且不说有强大的结构模型,基础研究和经验积累,更需要的是全球的大数据模型支撑,这种模型包括临床有效数据、对比数据、市场数据、疾病谱数据、趋势数据、竞争数据等等。


任何一个产品的立项都是有科学的数学模型的、不管是定量的还是定性;同时还要有强大的综合数据做结果论证支撑。


只有部分高手能穿越基础数据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而这样的高手可遇不可求。


难题八

“不知所措”


面对目前的政策环境、研发投入产出“不知所措”,像无头苍蝇一样,摘个瓜就当宝贝,整天打听有什么好产品。


谁有病?好产品不自己做?但凡是好产品,抢的人也必定不少,还轮得到你“古董市场捡便宜”?


现在确实能体现一分钱一分货,不管是立项、买批文、国外进口注册,好产品都不是几百万能搞定的。


翻翻CDE大部分品种都是一窝蜂的上,那些看着还是字母+数字的创新药有多少家申报?


有多少企业已经好几年没有申报新产品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难题九

“原料与技术产线不可及”


很多市场规模大的产品,家数少的,基本上都是在原料、产线、设备(排队)上有壁垒,而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产线都是常规剂型。


透皮贴、脂质体、塑料安瓿、双室袋、巴布膏、热熔等很多国际上已经常规化的,国内那手指头掰掰看有几家在生产的?


原料又是一大关,尽管现在原料的口子全球化,也被国际的大佬和国内的部分大佬开始布局,有些产品确实很好,但就是拿不到原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不可及、技术不可及、产线不可及等因素,也成为企业立项的一大难题。


难题十

“心态与决心”


产品的立项需要专业化、非常专业化,要在技术、原料、产线、国家局、政策、准入、销售、品线等多方面都要涉及、考虑的。


但是,考虑的越多同时也就限制的越多,土豪和大佬可以忽略不计。


这也是近两年很多研发公司举步维艰、很多企业上产品上停滞不前,在上面那九个方面受到的影响,就足够让大部分企业的老板和立项人员“喝一壶”的。


没有一个打算做长期投入与“战斗准备”是搞不好立项的。


没有下定决心要在品线上有所作为的也一样搞不好立项。



对于产品立项来说;“人才、钱、决心三者缺一不可”。以上十点是绝大多数药企、老板、自然人遇到的主要问题,如果,有小伙伴是做研发立项的,可以在后台留言聊聊哦。